查看原文
其他

就等你来!毕节“盛宴”已备!

云上毕节 2022-11-08


△上图为广告信息
6月11日
毕节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
主场宣传展示活动在七星关区开幕
就在毕节人民公园

这个周末

我们去看“非遗”吧
这里现场展演
农民画、花灯戏、剪纸
滚山珠、苗族飞歌
铃铛舞、撮太吉







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了苗族芦笙舞《滚山珠》、三眼萧组合《晚上露水上》、撮泰吉、苗族飞歌、黔西花灯戏、农民画、彝族铃铛舞等一批毕节市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深受现场市民喜爱。



文创产品、旅游商品大赛和非遗商品展示展销活动也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体验,参赛选手们声情并茂,用专业的解说向市民朋友介绍作品的文化内涵、制作过程,不断获得评委和市民的点赞。






本次活动为期三天,将持续至6月12日,开展有非遗项目展示展演,文创产品、旅游商品大赛,非遗商品展示展销等系列活动,旨在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,号召全民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,进一步激发非遗活力,创造美好生活,与非遗同行助力乡村振兴,为毕节“一区三高地、五个新毕节”建设贡献力量。
详细活动内容还可以戳这里
↓↓↓

毕节市2022 年
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宣传展示活动



就在昨天(6月10日)

本次活动就已经拉开了序幕




参与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
走进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
参观陈列布展
聆听红色故事
接受红色教育

和云妹子一起来了解下

毕节非遗、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吧
您可以边看边和他人讲解哦



农民画


▲高光友作品《索玛花开》


大方农民画取材于生活,植根于悠久的民间艺术沃土,画师以饱满的笔法、奇异的构图、夸张的造型、丰富艳丽的色彩及淳朴粗犷的画风,反映现实生活,表达美好愿景。


1988年,大方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”2008年,大方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2016年,大方农民画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

花灯戏



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起初,花灯叫采花灯,只有歌舞,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,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,发展为演出本戏。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、遵义、毕节、安顺、铜仁等地。



剪纸
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历史悠久、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形式,作者通过在片状材料上镂空,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。
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岳红霞凭借一把剪刀、几副刀具让独具黔西风格的剪纸艺术走出大山、走向全国。


纳雍滚山珠


祝绯/摄


苗族芦笙舞“滚山珠”原名“地龙滚荆”,苗语叫“子落夺”。它流传在纳雍县猪场乡,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。


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,人们逐渐将生产和生活中一些生动技巧,融会到芦笙舞蹈中,不断改进完善。


“滚山珠”是其中一个优秀节目,动作古朴,刚柔相济,集芦笙吹奏、舞蹈表演、技巧艺术为一体,有脚踩杆不破之功。


苗族飞歌



苗族飞歌,是苗族歌曲的一种,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,豪迈奔放、明快,唱时声振山谷,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

歌词内容以颂扬、感谢、鼓动一类为主,过苗年、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时,一般要唱飞歌。 


赫章彝族铃铛舞



赫章“彝族铃铛舞”主要流传于赫章县珠市乡,彝语称“恳合呗”,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祭祀活动。


经演变,现不仅在白事场合表演,在一些节日喜庆时亦比较常见。


“铃铛舞”极具民族文化特色,对于研究彝族先民的信仰、礼仪、习俗等文化形式,是极好的范本。


威宁彝族撮泰吉



彝族撮泰吉是贵州省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撮泰吉是仅存于威宁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。


撮泰吉为彝文译音,通译为“变人戏”或“人类刚刚变成的时候”“人类变化的戏”。


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、耕作、喜庆、扫寨四个部分,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,主要反映彝族迁徙、农耕、繁衍的历史


这些文化遗产

反映着

不同历史时期、不同人群的心态

记录着

不同地域、不同经历人群的生活形态

看完有木有长了不少知识呢?

下面和云妹子接着了解
毕节的红色旅游吧


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


聂宗荣 / 摄


毕节市博物馆(百花山馆)也叫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”,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”,位于七星关区城区百花路。



1936年1月,红二、六军团根据上级指示,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,进入贵州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。2月7日在任弼时同志的主持下,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”,任弼时任书记,贺龙任主席。


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政治部旧址
“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政治部旧址”位于七星关区中山路34号,1936年,中国工农红军二、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,军团政治部驻扎在此。
之后在军团党委的领导下,积极发动群众,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团结政策,开展武装斗争,建立了毕节人闻名遐迩的“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”,在毕节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。


红军在这里运筹帷幄,打土豪、分浮财、建立红色政权、红军游击队和贵州抗日救国军,扩红五千多人,是红二、六军团长征中的黄金时代。


也就是在这里,为进一步播撒革命火种打下了坚实基础,让革命的光芒照耀了整个乌蒙山区,为红军的下一步转移作了铺垫,也给后人进一步学习和继承红色文化留下了一笔光辉财富。


陕西会馆


陕西会馆与红色毕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上世纪30年代,中共贵州地下党的第一个党支部创始人林青、秦天真、徐健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革命组织“草原艺术研究社”,便是以陕西会馆为基地的。


这些老革命家在此开展了革命活动、培养干部,为支援红军,动员毕节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做出了重大贡献,陕西会馆的历史和记忆为毕节市“五古”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好地方。


林青烈士纪念馆



林青生于1911年,牺牲于1935年,原名李远方,贵州毕节人。林青烈士纪念馆位于七星关区市西街道百花社区的司法路。


林青烈士纪念馆形象地再现了林青、缪正元、秦天真等同志参与革命活动的经过。



瞻仰革命先烈,挖掘红色故事,传承红色文化,汲取奋进力量,让红色历史、红色基因、红色故事薪火相传,我们应该传承林青等革命先辈的坚韧不拔、团结协作、奋勇向前的精神,在各自的岗位上,艰苦奋斗、奋发有为。


传承非遗文化
传承红色文化
需要您
共同参与
共同关注
共同保护

部分图片来源于张卫东
记   胡向苏  王正阳  刘  畅

编   辑:刘   畅

编   审:秦   恒监   制:李德品总监制:朱光伦

更多新闻

看完记得
点亮下方“赞”和
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